【分析】如何评价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

  最有关注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看看去觉得很一般,没什么特别之处。不知是否是自己学识浅薄,没看懂其奥秘?烦请各位知友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xy

  博物馆类文化设施,

  是可以做出思想高度,展示美学生活高端。

  本案挖掘了历史符号学,四维立体合尝试。

  子里加两棵松树就更好了。

  是出精品的时代,一带一路精品时代。

  不忘初心。苏州园林。酥康逻辑。

  初识李兴刚,是从朋友那里拿到一份岢圆的电子资料。对这个项目所营造的园林建筑,粗看一眼总图就觉得十分惊奇,细看空间十分好玩,设计得十分惊艳。

  循着李总的足迹,也趁着高铁交通便利,我也跑去苏州看了好几趟园林,也看了苏博。那会儿苏博热度也很高,但之前对贝老也不甚了解,没细看过作品,苏博现场看完,除了觉得片石假山水棒呆之外,也没太多感触。对苏州的几个园林,最喜欢网师园,而精,处处都是景。而狮子林的假山,跟个游乐场似的,迷宫一样的路径,结伴同去,可见同伴在你左右上下欢笑逗乐,你却未必能寻着他的去路,特别好玩。拙政园倒是没有太多感觉。

  再后,绩溪博物馆开馆,网上一下子多出很多宣传照。

  初次看到这张子的照片,觉得意同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形却大有不同,顿生好感。

  再看航拍照片,连绵起伏的屋顶,势同巍巍远山,又有绿树青枝出墙,安然立于间。这大好山川美景,顿生遥遥之思。

  时隔几年,正好庆节16年前故念重生,便收拾利落,独包与行。

  之前网上看过一两篇绩溪博物馆的宣传文章,除却惊艳的宣传照,没有太多细致的讲解。设计的成败,设计过程权利和利益的博弈,取舍的权衡,这些实际设计建设过程的关键细节,总是被忽略,或者刻意隐藏起。杂志网上的资料,太浅太粗,鬼知道这个项目经历了什么,才以这样一种姿态落地。

  由于参观博物馆不需要买票,我选择先囫囵吞枣,全盘里里外外过一个大概,然后在回头细看。较快的溜达完一圈,我理解到的设计思路及对整个设计的大体评价是这样的

  关于设计概念,网文也有大概的介绍。从现场看,寓意徽州山川的屋顶和庭确实是整个设计的两个主导要素。最后落成的效果,对这两个要素的诠释也挺到位。不过看完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子的设计比建筑本身好,建筑设计比室内设计好,而展陈设计实在不敢苟同,完完全全把室内空间冲得支零破碎。

  而我从展陈设计的失败,倒推起得出的结论,也让自己也吃了一惊设计存在败笔的罪魁祸首或许就是屋顶!

  照片可以看到,室内的展陈设计并没有同室内空间结合好,很多时候都是在室内另起炉灶,做成一个布展的盒子空间。盒子内部再重新设置照明灯光。李总原本设计的室内空间就存在较多高差,比较丰富。

  而且设计选择不做吊顶,直接在室内暴露了屋顶的钢结构,视觉要素较多。再加上布展用的零零散散的矮墙和盒子,一下子把整个室内空间冲的特别散。综合起,设计存在几个缺陷①空间本就不够有秩序,②视觉要素屋顶钢结构室内矮墙等多,③光线和照明设计不妥展览类建筑须重点考虑的设计点,所以显得空间十分凌乱。

  对比起苏州博物馆,似乎更加印证了我的观点绩博存在上述问题,无一不是因为屋顶设计的不完美。

  首先绩博的屋顶造型先入为主,追求山形水势的意向。建筑师为了凹这个造型,将屋顶结构做成了大大,高高低低的钢桁架。而且室内设计时又不想做吊顶,将屋顶钢结构一蔽了之,导致室内的机电设计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没有吊顶,机电系统的设计,照明的设计,管线的隐藏似乎都遇到了麻烦。而内建筑设计的尿性,往往就在这些方面掌控力不足,最后放任自流了。

  同是博物馆,极为相似文脉环境,苏博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苏博的屋顶,设计时虽然也追求徽派建筑的意向。但高超在于将传统的屋顶转化成了规整的几何形,化零为整有轴线,有秩序。并且巧妙解决了传统屋顶形式采光不足的缺点,将光线有选择的引入了室内,并同室内的采光照明做了很好的结合。

  现代建筑的屋顶其实可分为三层外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温防水,展示第五立面;间层是结构骨架,并敷设机电的血脉;内层的作用是结合吊顶,塑造室内空间。从屋顶的剖面开,苏博的屋顶是一个这样设计独到完整的复合系统,而绩博则过分强调了第一层,对第二层和第三层没有足够的掌控力。可见,将这三层捏合到一起,做成一个恰到好处的屋顶系统是需要多大的功力。

  此行除了绩博,我也顺道看了王樹的水岸山居和隈研吾的美民俗艺术馆。就屋顶设计看,似乎都比绩博要好一些。水岸山居的瓦屋顶,同样有山势连绵的意向在里面,虽然承担的功能没有上述提到的三层功能那么复合。但是本身所展现出的造型意向,特别是屋顶下,展露无遗的木结构的力学美秩序美,是十分惊艳的。

  而隈研吾的作品,现场看起除了正立面的飞瓦幕墙,其他几个立面还挺粗糙,但是屋顶的外观造型和内装吊顶的造型设计,手法十分统一,也很值得学。

  关于绩博还有一点想说的是,第一进子设计的确实牛逼。无论从写真照还是现场看,颜值确实很高。而且游玩路径的设置也很有趣,深得园林可居可观可游可思的精髓。号主个人感性的认为存在一点缺憾。那就是一进门就把颜值最高的一个子完全看光了,一点都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悸动,没有庭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后面的几进子各有特色,不过对比之下,你才发现,原高潮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细想一下,几进子各自的功能性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第一进子应该是建筑师重点营造的。我这里提出,只是想讨论一下,从踏进建筑入口的圆门到看到第一进子,空间上再曲折一下,氛围上在铺垫一下,效果是否会更好?

  当初看照片,最让我拍手叫绝的就是那几片像素化的假山。借鉴了苏博片石假山的创意,又自己生发了一下,性价比拔高了不少。

  但是此处也有一点的缺憾,就是这个假山正脸颜值巨高,侧颜实在磕碜尤其是大堂就在假山石的侧面,人多停驻此处,观景效果却不理想,略表遗憾。我以为其实当初这个假山,是不是可以考虑逆时针旋转90度布置观点不严谨,只是脑子里冒出过这么一个想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章最后我们谈一谈,博物馆入口的设计吧。博物馆正立面,个人也不十分喜欢。虽说有马头墙的意向,无奈总感觉这脸面没有那么的正式。可能马头墙本身在民居是用在建筑侧面山墙上的,这里却放在正立面,稍显怪异。再有就是,马头墙意向的构件,着实巨大,也失了徽派民居那种得多尺度,带给人的亲和感受。另外,正立面入口的两个不大圆洞作为主入口,也总觉得不很合眼缘。

  其实看资料,博物馆门口对面的广场,李总其实也是做了设计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猜测可能隔了一条马路,不在博物馆项目的用地红线内,至今仍是现状这幅样子,并不怎么跟博物馆的气质相称。

  这个子的存在和李总原本对子的设想,让我联想起网师园和直向设计的瞬间城市。这样一种空的存在,模糊了建筑同城市的边界,也是一个不错的建筑入口处理手法。

  还有,要忍不住吐槽的一点这么低矮的室内空间,布置了这么多水炮,是什么鬼?室内起火消防联动时,水炮不会一炮把疏散的人员射倒,射伤?

  最后再看看室外的排水管们,根据网上资料的说法,设置这么多排水管实在是因为屋面檐沟太长。而且当时,曾尝试过用瓦链做排水管,最后由于瓦链易断裂,自重过大等原因,没被采用。最终雨水管实施时,还是采用了镀锌钢管。地面处的镀锌钢管被剖开,是为了让人能感受到雨水在管的流动好吧,看完解释还是不知道有何意义。

  PS,最后再看一处细部功能的设计,看下图。

  公众号已更名。三川匠作已更名为不囿成建

  全文也发表在不囿成建公众号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关注后,在后台留言,在文提到的岢园,绩溪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文本我都会发送给您。

  4月23日25日,2022健康宜居与低碳城市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个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会交流。建筑设计研究总建筑师李兴钢发表了题为体育与生态生的背景冬奥场馆设计研究实践主旨演讲,他以延庆赛区的两个竞赛场馆雪飞燕雪游龙和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奥村山地新闻心的设计为例,展示了建筑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对山林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让体育融入自然;对场馆的赛后利用也进行了充分考虑,为城市留下具有长久效益的奥运遗。

  建筑设计研究总建筑师李兴钢做主旨报告 风景园林网

  北京冬奥场馆分为三个赛区,分别是北京赛区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延庆赛区主要是雪上赛区。冬奥会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体育盛会,它还成为一项家战略。冬奥会的场馆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标准;牵引京津冀协调发展,推动大众冰雪运动;体现元素和当地特点,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延庆赛区赛后效果图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1 延庆赛区概况及挑战

  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海坨山南麓,地形复杂山石陡峭,将建设家高山滑雪心家雪车雪橇心两个竞赛场馆和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心两个非竞赛场馆。延庆赛区有着冬奥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因此成为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冬奥赛区。冬奥场馆的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技术挑战环境挑战社会可持续性的挑战以及文化的挑战。

  延庆赛区功能布局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2 核心理念工作模式与科研成果

  冬奥场馆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冬奥场馆的建设全程开创了以场馆带规划以设计带需求以科研带工程的创新工作模式,解决了复杂山地场馆的非标模式和未知条件。其包括

  1创建了冬奥会级别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赛道及场馆设计建造运行成套创新技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山体南坡建设雪车雪橇赛道的先例。

  2创建了冬奥雪上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生的山林场馆的创新技术体系,打造了地质脆弱生态敏感场馆集约等建设条件下的生态冬奥工程范例。

  3以全生命期视野全过程低碳管控全场馆绿色技术打造了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行的绿色低碳标杆。

  4研发了适用于复杂山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场馆建设和运行工况条件下的成套数字化技术手段和智慧台。

  自西南向北俯瞰延庆赛区 ?孙海霆

  03 总体布局与可持续设计

  延庆赛区的山上区是大的高山滑雪心,山下区是雪车雪橇心和延庆冬奥村,整个项目还包括山下山村的改造。延庆赛区的运行离不开大量的基础设施进行支撑。

  在整个交通系统,最为特殊的是山地缆车系统,它支撑着山地场馆包括赛后运营的轨道系统,还有支撑飞机起降的急救系统。

  在延庆赛区首创设立了可持续设计专业,开创性实现了可持续工程化,涵盖了滑雪季赛后利用非雪季赛后利用的内容。

  04 竞赛场馆

  1家高山滑雪心又被称为雪飞燕。符合奥运标准建造的雪飞燕高山滑雪场馆建设填补了内的空白。这其就涵盖了大量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容。

  家高山滑雪心山顶出发区 ?马文晓

  2家雪车雪橇心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谷西侧的山脊之上。雪游龙的建设填补了内空白,也是世界上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的设计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决定了场馆的形态和格局。雪游龙的雪道在选址的时候,由于选不到非南坡的场地,最终选择了南向狭窄的山脊的场地,为了应对南坡赛道各种气候影响的难题,设计研发了单边超大悬挑装配式钢木组合雪车雪橇赛道遮阳棚结构体系,实现对赛道的气候保护。同时利用装配的结构还设计了一个屋顶景观步道,步道不断转换方向,与建筑景观台山地景观步道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景观系统,与围山形水势对话。

  家雪车雪橇心西南方向鸟瞰 ?孙海霆

  家雪车雪橇心屋顶步道 ?新华社

  05 非竞赛场馆

  1延庆冬奥村掩映于林木之间,顺应地势叠落,极具山水文化特征的居住环境,构成开放庭式的冬奥山村。延庆冬奥村项目的建设特色在于生态可持续,体现在超低能耗示范古村落遗址保护无障碍设计及智能人居科技。冬奥村严格践行低碳环保建筑理念,将为运动员和随队人员提供绿色开放安全舒适的居住和服体验。

  冬奥村原地保护迁移树木313棵,用或高或低,或是下洼的树池保留大量原有场地树木,形成延庆赛区最具特色的入口景观。并为动物建设栖息地。部分公寓采用装配式装修工艺,既减少耗材,又绿色环保。

  延庆冬奥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被称为雪之眼的延庆山地新闻心依托原有山势,采用覆土方式,北部掩埋于山体之下,南端展露出层层退台,同时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体现生态绿色理念,可以称为延庆区零碳示范项目。

  山地新闻心效果图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06 建筑学和文化层面的思考

  1在延庆赛区核心区海坨山庞大的自然体系的冬奥场馆成为一副超大型实地山水图卷。冬奥场馆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静态的漫游的体验,还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非常动感的一种新的当代的体验。

  2延庆赛区的冬奥八景结合场馆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体现出一种宏大与幽邃人力与沧古山泉与眺望之间的山水文化场景。

  3海坨山高山山顶悄然置换出的出发区,体现出自然与人工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人在自然面前的介入与谦卑。

  4新干阑式高山跌落架空台,体现着人们在保护和创造之间的思考。

  5车橇场馆赛道与屋顶步道长廊,更是创造出一种竞技与行望的场景。

  6山林掩映的冬奥山村,更是体现出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7覆土营造的山地新闻心,体现出消隐于彰显之间的关系。

  8山水环境的基础设施体现着功能与景观的关系。

  9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同时体现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最佳状态,既非粗暴介入与破坏,也非绝然隔绝与臣服,应是不追求某一极端,恰当介入与自身存在之间的微妙衡。设计师的创作,其本质就是为人们营造人工与自然之间生与互成的空间与情境,这是一个值得努力为之探索的理想世界,也是建筑师必然追求的理想境界。

  赛区南侧鸟瞰 ?张锦影像工作室